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鋰資源的發展。從全球角度看,鹽湖是鋰資源的主要形式,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鹽湖鋰儲量豐富,未來技術升級迭代潛力巨大。國內鹽湖鋰提升產業空間廣闊,有望成為國內鋰資源最大增量#鹽湖鋰提升#

鋰資源概覽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USGS-2021年),全球已發現鋰資源儲量約8600萬噸,主要集中在南美鋰三角(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約56.0%,中國占5.7%,資源豐富。
鋰資源目前有三種形式:鋰輝石、鋰云母、鹽湖。
鋰輝石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和津巴布韋;鹽湖鹵水主要集中在阿根廷、智利、美國和中國青藏。
在國內資源中,四川鋰輝石規模有限,云母提鋰是重要補充。
我國大部分鋰資源都是以鹵水的形式存在的。與礦石資源相比,鹽湖鹵水鋰資源總規模具有優勢,鋰成本低,生產成本約為礦石鋰的1/3。

鹽湖提鋰業概況
鹽湖提鋰是將鋰離子從整個鹽水系統中分離出來。因此,鹽湖提鋰技術的成敗與鹽湖鋰離子的絕對含量和其他成分離子的復雜性直接相關。
鋰離子含量越高,干擾離子越少,提鋰越方便,成本越低。
海外鹽湖提鋰成本一般為3000-4000美元/噸,由于鹽湖情況復雜,國內各有不同。
西藏礦業在扎布耶鹽湖項目中采用太陽池鋰沉淀技術(約2萬元/噸);一里坪鹽湖采用納濾膜分離鋰技術實現鎂鋰分離(約3萬元/噸);西臺吉乃爾鹽湖采用納濾膜與反滲透膜結合分離鎂鋰,提高鋰離子濃度(約6萬元/噸);東臺吉乃爾鹽湖采用離子選擇性分離膜技術(約6萬元/噸);察爾汗鹽湖主要采用吸附技術(3-4萬元/噸)。
鹽湖提鋰工藝流程:

我國鹽湖資源格局
鋰鹽湖資源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
其中,青海省鋰資源儲量占比近50%,西藏自治區占比近30%。
青海鹽湖起步早,競爭力強,西藏鹽湖資源稟賦好,發展進度慢。

青海鹽湖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以硫酸鹽湖為主。目前柴達木盆地共有33個鹽湖,已發現11個硫酸鹽湖鋰含量達到工業品位,主要為鹵水礦,埋淺,品位高,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易開采,
青海鹽湖資源主要集中在察爾汗鹽湖、東臺吉乃爾鹽湖、西臺吉乃爾鹽湖、一里坪鹽湖、大柴旦鹽湖等。
柴達木盆地集中分布青海鹽湖資源:

資料來源:高德地圖
西藏是國家邊疆的屏障,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
西藏是中國鹽湖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在西藏2000個湖泊中,鹽湖數量接近500個,面積約8225.18平方公里,其中鹽湖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
西藏鹽湖資源主要集中在扎布耶鹽湖、結則茶卡鹽湖、龍木錯鹽湖等。
目前主要生產或準備試線有:西藏礦業所屬扎布耶、西藏城投所屬龍木錯和結則茶卡、西藏鋰能8000錯等。
各大鋰礦公司,包括西藏礦業、西藏城市投資、紫金礦業等行業巨頭,正在積極布局進入西藏鹽湖,爭取探礦權和采礦權。
西藏鹽湖主要產權清單:

目前,我國鹽湖的發展基本上是我國鹽湖的發展“一湖一策”。因此,我國鹽湖提鋰工藝較多,主要包括吸附法、沉淀法、膜法等。
許多工藝都是第一次嘗試,在產品純度、生產成本、綜合利用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改進。
鹽湖鋰工藝及主要參與廠家:

資料來源:國金證券
雖然近年來我國鹽湖鋰生產能力增長迅速,但從企業角度看,我國鹽湖鋰生產模式多樣化,生產能力仍相對分散,個人規模仍需進一步提高。但總體而言,龍頭企業仍將構成未來3-5年的主要生產能力。

資料來源:五礦證券
鹽湖鋰業發展主要關注兩條主線:鹽湖資源端和技術服務端。
目前資源端企業布局較多,在高鋰價下,資源端企業將直接受益。
技術服務企業主要是在鹽湖鋰資源開發過程中為資源端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的企業。
鹽湖鋰技術復雜,探索期長,資源端企業一般與技術服務企業合作,避免時間成本。
鹽湖部分鋰項目進展: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CNKI,紅塔證券
鹽湖鋰業相關公司中,九五高新已建成金海鋰業1萬t/年氯化鋰項目,在建項目班嘎錯鹽湖原鋰中試規模為氯化鋰產量600-2000t。
藍曉科技鹽湖鋰業三大產業化項目總規模1.5萬噸,已順利投產。其他項目按進度正常實施,預計2022年中至2023年中期逐步交付。
爭光股份、倍杰特、唯賽勃鹽湖鋰項目均已進入或完成中試階段。
鹽湖鋰樹脂合成技術研發已準備進入試點階段,鋰吸附材料試樣符合國內同類產品技術標準要求。
2021年12月,貝杰特中標了西藏扎布耶鹽湖萬噸鋰項目5個核心鋰項目,總金額2.73億元,占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的47.07%。
2020年,威賽勃開始布局鹽湖鋰材料分離領域,成功開發出適合不同鹵水的納濾膜產品,完成了小試驗、中試和部分進口產品的替代。

鹽湖鋰資源單體項目資源規模一般可觀,可支撐較高的年產能,生產成本低,尾渣處理環境壓力相對較小。五礦證券認為,鹽湖大多位于偏遠地區,基礎設施薄弱,高寒高海拔地區困難,鹽田建設初期投資大,一湖一工藝,腌制周期長“靠天吃飯”因此,很難敏感地響應下游需求的爆發。此外,鹽田系統鋰帶損失大,整體收率低,制約了鹽湖鋰資源的價值發揮。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技術將為資源提供支持。未來吸附等高效鋰提升路徑有望打破效率約束,喚醒“高原上的沉默寶藏”。